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党建工作

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7-12-25      来源:总督察办      作者:扈传荣        打印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短短三个自然段、612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下面,我围绕这一论述,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准确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解决现实问题并取得胜利的理论方法。

  毛泽东在1937年8月《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种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出,当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明确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就能克服所处阶段的困难与挫折,就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例如,长征取得胜利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严酷事实,毛泽东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了,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据这样的认识,提出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当我们的认识脱离了相应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就必然偏离社会的根本任务,党所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例如,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由于后来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同党的注意力发生变化,“左”的错误思想不断发展,这一正确论断很快被动摇,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以至于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严重失误,党和国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正是因为我们党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经验、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那么,找到了主要矛盾,是不是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呢?肯定不是。毛主席认为,我们还要善于找到主要的矛盾方面。他在《矛盾论》中指出:“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十九大报告强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更加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就明确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谋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时,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上。把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它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准确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我党长期积累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联系督察工作实际,我们就要长期学习并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办大事。近年来,bte365官网机构正是坚持部党组提出的“观大势、谋大事、懂全局、管本行”的工作理念,整合“一办九局”的力量圆满完成了部党组交办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专项督察任务。

  我们还要学习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工作方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例如:民生领域的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等,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贫富差距,可以说,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就是“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我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国土资源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落实和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帮助各地进一步用好、用活、用足国土政策,全面释放政策红利,助力脱贫攻坚。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初心,深入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初心,深入理解并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前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初心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重新定义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变革的把握,但归根到底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要矛盾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从初心和使命出发,始终紧紧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带着不变的殷殷初心、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治国理政。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理解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甚至每一个部门都能找到他的影子。通过学习我将其集中归纳成两个方面。

  首先,“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一个结构和布局问题。昨天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问题在于总量,所以决策者的工作重心都是落在做大总量上。而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量当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结构问题越来越重要,比如房地产,在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住房都很困难。那时房地产主要是一个总量问题,解决方案是引入市场化机制,增加房屋供应。但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已经不是一个总量问题,而是一个结构问题。解决之策,就是要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作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者,如果不能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准确判断,沿用总量思维,继续做大房地产规模,或者为了去库存而在全国范围盲目减少土地供应,都会导致高房价或高库存的问题持续恶化。更好的解决办法,是在高房价的地区增加土地,在高库存的地区减少土地供应。这时总量不变,但结构得到了优化。我国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近合理,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建设用地结构失衡,产业布局分散。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镇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减量增长的目标,需要我们改变以往总量式思维模式,通过结构式的思维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其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一个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我国长期走的是一条以增量扩能为主的发展之路,长此以往,资源不可接续、环境不可承载、经济不可持续,必须调整思路、转型发展,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突出质量和效益。比如:一些城市追求扩张,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另外,农村土地的非市场化配置也同样导致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以至于出现了近年来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降反增的现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完成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就是要利用这些红线加强城镇用地规模管控,倒逼城镇用地结构优化,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张,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聚发展,倒逼城镇存量土地尤其是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利用,推动各地走节约集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三、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基本国情的重大判断。

  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新要求,还必须看到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中蕴含的“不变”,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实质上仍属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矛盾,即供求之间的矛盾。不是说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就不存在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依然存在,生产力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依然比较落后,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实际上隐含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之中去了。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的是从“总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结构优化型”的供需矛盾转变。这个变化确实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属于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变化,是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的。

  深入全面地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后“变”与“不变”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到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个“不变”是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因“变”而忘记了“不变”。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把握时代到引领时代,就在于能够把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科学辩证地联系起来,在和时代一道前进的过程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既谋划当前,又着眼全局。

  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就是我们督察工作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虽然土地的生产性需求趋于减少,但生活性、生态性需求显著增加。并且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新增城镇人口1.38亿人,可以预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将维持高位运行。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提出了新的保护要求,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耕地保护的压力和用地供需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特殊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督察机构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就是要按照姜大明总督察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三大”工作定位要求,督促、督导地方政府履行职责,转变传统的粗放土地利用方式,以更少的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从源头上减少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影响,走生态国土绿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内涵深刻,意蕴深远,需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以上是我对学习这一论述的粗浅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请下载附件:

【 字号: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技术支持: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Copyright?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47877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